跳到主要內容
首頁 > 藏品資訊
:::
藏品資訊
掘棒
  • 編號
    • 編 目 號:AT001145
  • 主題
    • 分類1:農具
  • 名稱
    • 登錄名稱:
    • 中文 名稱:掘棒
  • -數量-
    • 單 位:
    • 數 量:1
  • 所屬族社
    • 所屬族群:雅美族(達悟族)
  • 尺寸/度量
    • :1211  mm
    • :40  mm
    • :30  mm
  • -備註-
    • 備 註:雅美族
  • 藏品描述
    • 描述: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「雅美族掘棒」(館藏編號 AT001145),採自於臺東縣蘭嶼鄉,為婦女採收禮芋第一天、或是參與祭典儀式時的手持器具,族語稱為 vavagot。

      本件掘棒為木製,長 1218 mm、厚 34 mm、淨重 600 g,形制經由刨削而成木棍狀,中段較寬,上下兩端較窄。上端有簡化的旋渦捲人像,不過兩側的岔枝已斷裂,人面處雕有太陽紋,下端削尖處為使用面。

      雅美族的農耕栽種主要是由女性負責,男性僅負責開闢田地的粗重工作。主要作物有水芋、山芋、甘藷、薯蕷、小米等,其中又以「水芋 (soli)」最為重要,水芋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主食,也是儀式祭典時必備的「禮芋」[1]。

      掘棒是開墾田地最基本而重要的農具之一,因應整地、鬆土、去除雜草根和收成等不同階段的農事,族人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掘棒 [2]。由於男性僅負責前期開闢田地的工作,其餘種植、除草和採收皆是婦女的工作,因此掘棒大多是婦女使用。除了農耕用的農具,各部落舉行祝祈祭 (Mipoag) 時,婦女會手持「禮棒」到水芋田舉行儀式,祈禱水芋豐收;新屋的落成典禮或是漁船下水典禮時,婦女也會穿正裝、手持「禮棒」出席,參與後者時,婦女還會以禮棒在船尾和船首底部墊有林投樹氣根處敲動一下,並說出祝禱詞。

      平時農耕用的掘棒,族語名稱為 kakali,為木製的細長直棒,下端削尖處為使用面,棒身大多沒有雕刻紋飾;儀式祭典用的禮棒,族語名稱為 vavagot,木製,棒身中段較寬、上下較窄、底端削尖,頂端雕有人形紋、船眼紋、波浪紋或渦捲紋,搭配鏤空圓孔,以便讓雞毛穿過打結作為裝飾。自日治時期開始交易到鐵筋後,族人也開始使用鐵製掘棒 [3]。

     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,根據研究,棒頂有雕刻的應為儀式祭典用的禮棒,本件原登錄名稱為掘棒,容易造成混淆,建議修正名稱。目前臺博館典藏有 9 件掘棒和 2 件禮棒。登記為掘棒的 9 件藏品中,除了本件外,另一件館藏(館藏編號 AT002450)棒頂有方形雙排羊角紋,推測可能也作為禮棒;其餘 7 件掘棒中,有 2 件僅一端削尖,其餘 5 件皆為兩端削尖的形制。


      註釋或參考文獻:[1] 胡家瑜,2015,《文物、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 ─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》,頁 154-157,臺北:臺大出版中心。[2]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,1994,《臺灣山胞物質文化: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 (雅美、布農二族)》,頁 36-42,臺北:內政部。[3] Kano Tadao & Segawa, Kokichi 1956.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, Vol. 1: The Yami. Tokyo: Maruzen Co. p.158.

      (楊紹紘於 2020-06-29 最新修訂。)